庆帝回过神来,目光如电般射向黄兴,神色凝重沉声道:
“黄爱卿,此事十万火急。山西距京城近在咫尺,朕着你即刻统领锦衣卫奔赴此地,
务必要在除夕之前,将那些通敌卖国的奸商尽数缉拿归案!朕定要叫他们在狱中度过今年新春!”
黄兴神情肃穆,拱手行礼,言辞铿锵有力:
“臣领旨!陛下放心,臣必定不辱使命,除夕之前,定将这群逆贼一网打尽!”
庆帝微微颔首,目光中满是信任:
“甚好!朕静候你的佳音。即刻出发,切莫延误。”
黄兴领命后,匆匆退下,脚步急切。
待黄兴离去,庆帝将目光转向贾玌,神色稍缓,话语中带着几分威严:
“贾爱卿,山西一事既已妥善安排,你...今日前来觐见朕,想必是已有答复了吧?”
这话看似寻常,实则话里有话,隐隐带着“朕可没勉强你”之意。
贾玌听闻此言,嘴角微微上扬,露出一抹从容淡定的笑意。国库又增添五千万两白银,这下诸事无忧了,遂道:
“陛下圣明,万事皆已筹备停当,只等东风助力。
辽东战事所需的粮草、军械、兵马,臣早已精心筹备完毕,如今一切就绪,只待陛下一声令下,臣即刻率军北上!”
庆帝听闻,眼中光芒大盛,难掩激动之情,目光灼灼地凝视贾玌,声音中透着难以抑制的兴奋:
“妙哉!正如所言‘万事俱备,只欠东风’!贾爱卿,朕翘首以盼这一日,已然许久了!
待大雪消融之际,便是挥师北伐之时!”
站于庆帝身后的太子,此刻亦是满脸难掩的激动之色。尽管极力压抑情绪,可眼中闪烁的光芒,还是泄露了内心的振奋,恨不得那时发号施令的人是他一般!
而皇后,始终安静地坐在一旁,神色平静如水。
虽说心中亦有波澜起伏,但后宫不得干政乃是铁律,即便此刻坐在此处已略有不合规矩,是以她只是静静聆听,未发一言。
......
“哟!竟不知兰哥儿与菌哥儿在国子监里如此出挑,还能得太子殿下这般夸赞!”
贾玌微微欠身,面上带着恰如其分的谦逊。
心中却暗自思忖,着实没想到贾兰与贾菌竟在国子监里结识了太子,这究竟是福是祸,实在难以预料!
太子微笑着看向贾玌,目光中满是友善。这可是方才好不容易求了父皇,才得以将神武侯留下,与自己叙谈一番:
“贾侯爷,兰哥儿与菌哥儿当真皆是人中龙凤。
这般年纪,竟比本宫还小上几岁,却表现非凡。
贾兰对经史研究颇深,贾菌则擅长策论,二人勤奋好学、才思敏捷,深得夫子们的赞赏。
他们与本宫甚是投缘,平日里本宫常与他们交流探讨,收获颇丰呐。”
贾玌听太子这般赞誉,心中虽仍暗自揣测其中深意,但见太子言辞诚恳,当下也不便表露过多疑虑,脸上浮现出一抹欣慰的笑容:
“太子殿下如此厚爱,臣感激涕零。既蒙殿下夸赞,臣也深感欣慰。
只是臣身为贾家族长,无奈朝中事务繁杂,这段时日实在分身乏术,未能好好关心他们的学业。
幸而他们能够自我约束,勤勉奋进,如此,臣便心安了。”
太子轻轻点头,目光温和:
“贾侯爷一心为国,为我大庆江山鞠躬尽瘁,无暇顾及家中子弟也是人之常情。
兰哥儿与菌哥儿如此自觉上进,将来必能成为国之栋梁,为朝廷效力。”
贾玌赶忙谦逊道:
“太子殿下过奖了,他们尚显青涩,未来的路还长着呢。
只望他们能不辜负殿下的殷切期望,脚踏实地,稳步前行。”
太子微微仰头,似在思索,片刻后,语气中带着几分好奇:
“贾侯爷,本宫曾听闻,贾府中有一人,乃是衔玉而生,名为贾宝玉。
不知此人如今境况如何?本宫虽未曾谋面,但从贾兰与贾菌口中得知,他年纪与侯爷相近,不过略小侯爷一两岁。不知他的学识与能力究竟怎样?”
贾玌闻言,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,神色变得颇为复杂。
沉默片刻,语气中满是厌烦:
“殿下既然垂询,臣不敢有丝毫隐瞒。这贾宝玉虽说衔玉而生,实则是个胸无点墨、不求上进的纨绔子弟。
自幼便被宠溺过度,整日在脂粉堆里厮混,毫无进取之心,只晓得吟诗作对,弄些风花雪月之事,尽是些无用之举。
臣多次苦心劝导,可他全然不听,反而对仕途经济极为不屑,口出狂言,说什么‘功名利禄皆是虚幻之物’,实在令人大失所望。”
太子听罢,微微皱眉,语气中带着几分疑惑:
“哦?竟有这等事?本宫倒是头一回听说。贾宝玉既有这般出身,为何如此不思进取?
第234章 必成大器(1/2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