夕阳的余晖洒在新开元镇小学斑驳的围墙上,将那些用红漆写着好好学习,天天向上的标语映照得格外醒目。韩利跟在徐明达身后半步,穿过操场时,脚下不时踢到几块碎石。操场边缘,几个瘦骨嶙峋的孩子正用树枝在地上画着什么,看到他们走来,立刻怯生生地躲到了一旁。
大哥,那些老头儿都挺有意思,韩利一边说一边小心避开地上的一滩积水,他们也知道你养活这么多张嘴不容易,都给你想办法呢!他指了指教学楼方向,那里隐约传来老人说话的声音和孩子的嬉闹声。
徐明达停下脚步,目光扫过操场另一侧临时搭建的灶台。几个妇女正在那里忙碌,大铁锅里熬着的稀粥散发出淡淡的米香。他注意到其中一个老太太正小心翼翼地将自己碗里的粥倒出一半,递给旁边一个看起来只有五六岁的小女孩。
呵呵。徐明达嘴角微微上扬,露出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,我比你知道,有时候老年人比年轻人精明,懂人情世故。他满意地点点头,继续向前走去。
做人,应该懂得感恩。这个道理徐明达从小就明白。他不是什么观音菩萨,没那么高境界,他也需要情绪价值。每次看到这些被救的人脸上露出真诚的感激,他心头就会涌起一股暖流。最起码,他给那些人一条活路,他也希望听到一声谢谢。
新开元镇这所废弃的小学校现在已经被徐明达改成了临时安置点。三层的教学楼外墙漆皮剥落,窗户玻璃大多破碎,但至少能遮风挡雨。他让人在每个教室里都摆上了简易的大通铺,用木板和砖块搭建的床铺上铺着从各处搜集来的被褥。虽然简陋,但比起露宿街头已经好太多了。
第一批人安置得怎么样了?徐明达突然问道。
韩利挠了挠头:都安排妥当了。就是...人数比预期多了三成,粮食储备有点吃紧。
徐明达皱了皱眉。他本来打算把这新得来的一千人手以后填充到东山镇里去,可是没想到来的是一群老头老太太再加上一群妇女儿童。这些人在末世中几乎没有任何生存能力,却消耗着宝贵的资源。
韩利似乎看出了徐明达的忧虑,压低声音说:大哥,我派人盯着呢。第一批来的那些流民和这批人分开安置,不会出乱子。
新开元镇的好房子已经被第一批人给占了。
另外,这批人是第三隔离站的土著居民,和第一批人还不一样。第一批来的是流民,并不是第三隔离站的人。他们去第三隔离站避难的时候,被关在地下车库内,让他们自相残杀。所以这些人对第三隔离点小区里的人是很仇恨的。
如果把这些老弱病残和这些人混居在一起,那这些弱势群体将备受欺凌,甚至会引发人道主义危机。
徐明达在甘井子岛已经有很多安置难民的经验了。所以,他把这批人都安置在小学校里。虽然挤吧点,但胜在好管理,安全。
在学校广场搭起几个大灶,熬粥煮汤就地分配,也避免了新开元其他人去抢食。
走,进去看看。徐明达迈步走向教学楼。
刚踏进一楼走廊,一股混杂着汗味、药味和食物气味的复杂气息扑面而来。走廊两侧的教室门大多敞开着,可以看到里面挤满了人。有的老人坐在床边缝补衣物,有的妇女在哄孩子入睡,还有几个看起来像是知识分子的老人围在一起,似乎在讨论什么。
徐明达在甘井子岛已经有很多安置难民的经验了。所以,他把这批人都安置在小学校里。虽然挤吧点,但胜在好管理,安全。他在每个楼层都安排了守卫,同时让韩利挑选了几个可靠的难民担任小组长,负责维持秩序和分配物资。
在学校广场搭起几个大灶,熬粥煮汤就地分配,也避免了新开元其他人去抢食。徐明达深知,在资源匮乏的末世,饥饿会让人变成野兽。他必须确保最基本的食物供给,才能维持这里的秩序。
徐所长来了!不知是谁喊了一声,原本嘈杂的走廊顿时安静下来。接着,难民们纷纷从教室里涌出,将走廊挤得水泄不通。
那些难民见徐明达考虑的如此周到,也十分感激。一个拄着拐杖的老太太颤巍巍地走上前,想要握住徐明达的手:恩人啊,要不是您收留我们,我这把老骨头早就...
徐明达连忙扶住老人:老人家别这样,这是我应该做的。
当然,林子大了,什么人都有。人群中突然传来一个尖锐的声音:就给我们吃这个?连点油水都没有!我这么大岁数了,需要营养!
众人回头看去,是个六十多岁的胖老头,正挥舞着空碗大声抱怨。气氛顿时变得尴尬起来。
还没等徐明达开口,旁边一个瘦高的老人就厉声喝道:老刘,你还要不要脸?徐所长自己都舍不得吃好的,全拿出来救济我们,你还挑三拣四?
就是!一个抱着孩子的妇女也站出来,嫌弃这里你就别待。没人请你!
胖老头被众人指责得面红耳赤,灰溜溜地钻回了教室。
徐明达暗自松了口气。看来这些难民总体上是好的。毕竟,终于有人认真管他们,把
第300章 新定居点(1/2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