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善败者刘备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受学于卢植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    刘备加入摆地摊这个行业的具体时间,史书没有记载,但他离开这个行业的时间,是确定的——十五岁。

    他离开这个行业,不是因为找到了更有前途的工作,而是要去读大学。

    东汉时期,能读大学的人可以说是凤毛麟角。而一个卖草鞋的打工人能有机会读大学,这绝对是个奇迹。

    奇迹之所以会发生在刘备身上,只是因为他有一位伟大的母亲。

    这位伟大的母亲,在经历了中年丧夫的巨大痛苦之后,不仅含辛茹苦地卖了多年的草鞋,一手把心爱的儿子拉扯长大,而且不计代价决定让儿子去读大学。她深刻地认识到,在一个平民家庭,要想改变孩子的命运,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书学知识。

    于是,在接下来的日子里,这位母亲独自承担了生活的重压,竭尽所能为孩子创造改变命运的机会。“年十五,母使行学”,史书中虽然只有短短几个字,却彰显着母爱的无私与纯粹。遗憾的是,我们已经无法知晓这位母亲的名字。

    这位母亲让人更为钦佩的是她的眼光。她让儿子读大学拜的老师,不是一般的教书先生,而是当世大儒——卢植。

    东汉末年,卢植是个名满天下的人,不仅学问好,而且武略高,是地地道道的文武全才。

    后来的猛人曹操评价卢植时,说他是“名著海内,学为儒宗,士之楷模,国之桢干”。

    刘备十五岁的时候,卢植刚从九江太守任上休假养病。

    卢植也是涿郡涿县人,与刘备是同乡。当时的社会非常讲究同乡之谊,刘备以此得以拜卢植为师,开始了短暂的大学生涯。

    刘备读的民办大学,教学方式有点像今天的研究生教育,一个导师辅导一拨学生,专攻几部经典。教授自然是卢植先生。史书上留下姓名的学生,除了刘备,还有两位:刘德然和公孙瓒。

    刘德然与刘备同宗,只是辈分搞不大清楚。刘德然的父亲刘元起,通过观察刘备在卖草鞋这个没有前途的职业中的优异表现,认定刘备是一个很有前途的青年。刘备与刘德然上学的地方离老家很远,在京城洛阳附近的缑氏山中(今河南偃师东),因此上学的学费和路费是一笔很大的开支,这就难住了靠卖草鞋勉强度日的刘备母子。为了让刘备读完大学,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刘元起,多次不顾老婆的反对资助刘备,甚至给刘备的开销与自己的儿子刘德然一样多。

    另一个同学公孙瓒,字伯珪,是幽州辽西郡令支(今河北迁安、迁西一带)人氏,出身贵族家庭。

    公孙瓒虽然有着令人羡慕的贵族身份,却同样有着让他无奈的地方——他的母亲不是正妻。在以嫡长子为继承人的世袭制度下,母亲身份的重要性不言自明。因此,公孙瓒长大后没能像袁术、曹操等高干家庭的嫡子一样,一出道就被推荐为“孝廉”或“茂才”(当时还没有科举考试一类的公务员考试制度,实行的用人制度是察举征辟制),然后直接任命为级别比较高的国家干部。公孙瓒刚开始只是在当地政府部门做了一个基层公务员(郡门下书佐)。

    是金子总会发光的。公孙瓒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诠释了这句话的最佳定义。他凭借俊朗的帅哥形象,加上声音洪亮嗓门大的优点,很快得到了当地一把手太守大人的赏识。太守大人不但让他做了自己的东床快婿,而且公费派遣他到卢植门下深造进修。

    男儿立志出乡关,学不成名誓不还。

    教授卢植,研究的是儒学,刘备和他的同学,学习的自然也是儒学。

    东汉末年,儒家教学一般是以儒学“五经”(《诗经》《尚书》《礼记》《周易》《春秋》,当时还没有“四书”之称)等著作作为教材。因此,刘备和他的同学们学习的主要课程正是这些儒家经典。

    儒学经汉武帝时期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之后,取得正统地位。儒学的精髓,被董仲舒归纳为五个字——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;儒家学子的理想,也被总结为四个字——修(身)、齐(家)、治(国)、平(天下)。后世的儒学讲授,多采用这种思想。

    在卢植教授的谆谆教导和倾心传授下,刘备和他的同学们必然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。尤其是刘备,从他日后的所作所为来看,做人行事基本符合儒家的标准。

    此外,身教甚于言教,卢植教授一身正气、忠心为国的为人处世风格,对刘备等人也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。

    可以说,刘备日后的做人理念和行事原则,正是在卢植门下读书的时候奠定的基础。

    很可能也是在这个时期,博学长者卢植教授,为即将成年的学子刘备取了字——玄德。玄德二字,出自《老子》,指自然无为、合乎天道的德性,寄托着卢植对刘备成为有德大才的期许。

    在同学中,刘备和公孙瓒非常合得来,两人称兄道弟,关系十分融洽。这也是刘备读大学期间的又一收获。后来他能在汉末乱世中混出头来,得到了公孙瓒师兄的不少帮助。

    可能是受到公孙瓒师兄的影响,草根出身的刘备,也喜欢上了当

受学于卢植(1/2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《 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 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