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在平原任上干得十分漂亮,赢得了不少人心民望,可他的师兄公孙瓒在一条歧路上渐行渐远。
当初公孙瓒与袁绍在界桥开战的时候,凭借一篇讨袁檄文,指出袁绍犯有不忠、不孝、不仁、不智等十大罪状,一下子就搞臭了袁绍的名声;外加公孙瓒军马雄壮,威震河北,所以冀州的许多城池都望风响应(《后汉书》),把带头大哥袁绍打得怕怕的。但短短一年多时间,公孙瓒已经丧失了人心,处在了劣势。
导致公孙瓒失去人心的,主要是以下几件事。
公孙瓒以军功起家,根据以往的经验,打几场仗就能升一次官,仗打得越来越多,官就做得越来越大。他渐渐变得好战喜功,走向了一个极端——穷兵黩武。战乱年代,老百姓日子非常不好过,都希望能过几天安稳日子,公孙瓒却让他们深深地失望了。这就失去了下层百姓的拥护。
公孙瓒性格还有点缺陷,非常看不惯贵族子弟和有才气名声的人,不但不重用他们,还喜欢把他们发配到冰天雪地受苦。公孙瓒这样做有他的理由:贵族子弟和有才气名声的人,我让他们当了干部,他们会以为是理所当然的,不会感激我。因此公孙瓒重用的人大多是庸才,他认为这样的人受重用后会对他感恩戴德、死心塌地。这样做又失去了上层人士的拥护。
这几种做法虽然使公孙瓒失去了民心,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,有个日积月累、潜移默化的过程,不至于立即改变局势。
真正让公孙瓒臭名远扬、众叛亲离的原因,是他杀了一个人,一个让他忍了很久的人——刘虞。
自从刘虞被东汉政府任命为幽州牧,成了公孙瓒的同事和上司,两个人就矛盾不断。
矛盾最初是由工作上的分歧引起的。刘虞是个和平主义者,而公孙瓒是一个好战主义者。两个人对于北方少数民族的策略截然相反,刘虞主和,公孙瓒主战。
刘虞德才兼备,新官上任很快就平定了叛乱,安抚了少数民族。朝廷上下皆大欢喜,非常满意。除了公孙瓒。
公孙瓒何止是不欢喜不满意,简直是郁闷之极。此前为了平定叛乱,他亲自上战场,差点连命都搭进去了,结果刘虞一来就把叛乱搞定了,显得他很多余。何况刘虞还致力于实现永久和平——没机会打仗,不就是把他的升官之路给堵上了吗?这样搞下去,以后就没得玩了。
于是,公孙瓒开始处心积虑地破坏刘虞的和平计划。
刘虞给北方少数民族赏赐物资,公孙瓒就派人假扮强盗去打劫;刘虞希望加强民族团结,公孙瓒就派人去少数民族地盘杀人放火;刘虞请公孙瓒参加会议,公孙瓒就闹生病。
观评价,两个人闹矛盾,主要错在公孙瓒。
后来袁绍为了对抗董卓手中的王牌汉献帝,想出一招——拥立刘虞当皇帝,公孙瓒当然十万个不答应。刘虞虽然明确拒绝自己当皇帝,但他认为袁绍是公忠体国用心不坏,因此他和袁绍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。
敌人的敌人是朋友,敌人的朋友是敌人。根据这一原理,公孙瓒将刘虞和袁绍都视为敌人。
再加上给袁术派兵的矛盾和堂弟公孙越的死,公孙瓒和刘虞更加势同水火,都想置对方于死地。
先动手的是刘虞。
初平四年(193年),刘虞瞅准公孙瓒的大部队与袁绍在冀州一带作战、后方大本营蓟城(治今北京大兴)空虚的机会,集合大批幽州守军进攻公孙瓒。
忍了那么久,双方终于彻底撕破脸了。多年的恩怨,即将有个了断。
公孙瓒得知敌众我寡形势不好,已经做好了逃跑的准备。但在刘虞的军队开到城外的时候,善于用兵的公孙瓒发现敌军虽然数量很多,却只是一群不会打仗的乌合之众,连最基本的排兵布阵都不会,战斗力几乎等于零。而且刘虞是个仁慈的领导,命令部队只杀公孙瓒一人,不许骚扰百姓。蓟城郊外都是民房,刘虞禁止士兵焚烧,士兵们只好混杂在民房中间仰攻城池,结果是久攻不下。
一看是这种局面,作战经验丰富的公孙瓒瞅准战机顺风放火焚烧民房,混杂在民房的刘虞军队顿时大乱。随后,公孙瓒率领几百个久经战阵的精锐战士突击刘虞中军阵营,将刘虞的军队杀得大败而逃。
刘虞兵败后仓皇逃到了居庸城(今北京居庸关)。公孙瓒只用了三天时间,就攻克了居庸城,把刘虞连同他的老婆孩子一起抓了俘虏,押送到蓟城。
公孙瓒抓获刘虞,有很多种处理方式,可以软禁,可以关押,可以放走,但他选择了最简单最粗暴的一种——杀死。
只因他是公孙瓒。重情重义的另一面就是快意恩仇,意气用事。忍了那么久,只有杀了刘虞,才能出尽心中的恶气。
此时,由于董卓被王允、吕布等人干掉了,为体现普天同庆皆大欢喜,中央政府派了一个叫段训的使者来幽州给刘虞和公孙瓒加官晋爵,让他们也欢喜欢喜。
不过欢喜的只有公孙瓒一个。他以刘虞想当皇帝大逆不道的理由,胁迫段训杀死了刘虞。动手之前,
失道者寡助(1/2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