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地之大,岂无容身之处?
经过一番思考,刘备决定投靠曹操。
促使他做出这个选择的,有以下几个因素。一是小沛的西边就是曹操的兖州,不用在路上流浪太久。二是自从吕布偷袭了曹操的兖州,两个人就成了死敌;现在吕布又成了刘备的敌人,敌人的敌人可以做朋友,这是他们成为盟友的政治基础,可以为打倒吕布的同一个梦想并肩战斗。三是此时的曹操实际上已经是中央政府总理,事业做得比较大,依附曹操也就是归顺中央,听起来名正言顺。
投靠他人总是有风险的,等于小命捏在别人手里。刘备心中也难免有所不安,拿不准投靠曹操究竟是步步生机,还是暗藏杀机。不过,他决定赌一把。
人生很多时候,就是个赌博的过程。前怕狼,后怕虎,那就只能原地踏步。要敢于与狼共舞,入穴擒虎,才能打败可怕的豺狼猛虎。
接到刘备的结盟请求后,轮到曹操做选择了。他要选择的是乘机杀了刘备,还是扶持刘备攻打吕布。
杀了他。谋士程昱劝说曹操。
不能杀。谋士郭嘉劝说曹操。
程昱的理由是,刘备是英雄,还很得人心,这样一个人是不会长期给你打工的(终不为人下),早点杀了省事。程昱明白曹操要的是整个天下,建议他除掉一个潜在的竞争对手。
郭嘉的理由是,程昱说得很对,不过,你要想得到天下,就必须招揽天下人才。刘备毫无疑问是个人才,他一来就被你杀了,以后还会有人才来归顺吗?郭嘉同样明白曹操要的是天下,但建议他为大局着想,不能“除一人之患,沮四海之望”(《三国志》裴松之注引傅玄《傅子》)。
程昱和郭嘉的两个建议都各有道理,深藏玄机,就看老板曹操怎么拍板了。
最终曹操听从了郭嘉的意见——其实这也是曹操自己的意见。作为一个有头脑又很自信的老板,曹操从来不会盲目听从别人的意见。此时的刘备还没有引起曹操足够的重视,没有料到他是此后几十年跟自己争天下的不二人选。
如果曹操采纳了程昱的意见,三国的历史就要改写。
所谓一言兴邦,一言丧邦,三国谋士足以当之。
刘备、曹操,这两个乱世枭雄,终于各怀心思暂时握住了对方的手。
曹操与谋士讨论要不要杀刘备的事,刘备当时一无所知,他只知道曹操不但接受了他而且相当热情,以中央政府的名义任命他为豫州牧。
天下闻名的“刘豫州”,自此横空出世。
刘豫州上任之后的第一件事,是回到豫州政府临时治所小沛去,回到老地方召集流亡将士,积蓄力量,以牵制吕布。
刘备的实力经不起吕布的打击,曹操是明白的。曹操不只是给了刘备豫州牧的大印,还慷慨地给了他许多军需物资,送了他一些军队,以增强他的抗击打能力。
刘备回小沛一切顺利,没有受到吕布的阻挠。因为擅长变脸的吕布这时又向曹操讲和了,所以没有为难他。
这是刘备三进小沛。
在此期间,刘备干掉了两个从历史风流人物堕落为流寇的人——杨奉和韩暹。
汉献帝奇货可居的时候,不只是董卓和曹操,杨奉和韩暹两人也浑水摸鱼当了一回绑匪。这两个小绑匪干了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,不出意外被更大的绑匪曹操赶跑了。他们一路从洛阳跑到了徐州、扬州一带,为了吃饱肚子,没少干抢劫百姓伤天害理的事。他们的政治立场简单点说就是没有立场,一会儿跟着袁术打吕布,一会儿又跟着吕布揍袁术,只为了混口饭吃。到最后,袁术和吕布都不待见他们了,他们又来找刘备打吕布。
不是所有的人都那么好忽悠的。
刘备很清楚自己有几斤几两,也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。一方面实力不够,打吕布的结果只能是被吕布打;另一方面杨奉和韩暹是曹操的敌人,作为曹操的盟友,他是不能与这两人合作的。
但刘备答应合作了,而且答应得非常爽快。他告诉使者,杨奉、韩暹两位将军的提议很好,我早就想干掉吕布报仇雪恨了,请他们二位到我这里来,有好酒好肉招待,见面后再详谈合作计划、签订盟约。
杨奉得到消息后,带着人马高高兴兴地来到小沛,吃到了久违的好肉,喝到了久违的美酒,但他很快明白了——原来这是送行酒。
刘备砍了杨奉的脑袋后,又收编了他带来的军队。
亲密的战友杨奉死后,剩下黄巾军出身的韩暹大将军一个人,心灰意懒,孤苦伶仃,四处都是敌人,眼看没法混了,带着十几个亲信打算回到并州老家去养老,没想到半路上被一个小小的县令给干掉了。
刘备除掉杨奉和韩暹,是向曹操投桃报李,以巩固双方的同盟友谊。
担任刺史和州牧以后,便有了举荐茂才的资格。作为豫州牧的刘备,将这一年只有一个的宝贵名额,给了袁绍的大公子袁谭。不用说,这是一种政治投资。
十多年跌跌撞撞摸爬滚打,刘备的
强大才是硬道理(1/2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