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支军队的名字叫作虎豹骑。它是曹操手中一把锋利无比的宝剑。
《三国志》惜墨如金,尤其不注重战争描写,其他兵种能在正文甚至裴松之的注文中出现一次,已经是莫大的荣幸,可以称得上是精锐,比如陶谦的丹阳兵、公孙瓒的白马义从、高顺的陷阵营等。但虎豹骑仅在《三国志》正文中就出现了三次,可见是精锐中的精锐。
有关虎豹骑的史料记载非常缺少,《三国志》裴松之注引王沈的《魏书》记载:“(曹)纯所督虎豹骑,皆天下骁锐,或从百人将补之。”由此可见,虎豹骑的士兵称得上是百里挑一,其他军队中带领百人(一个连队)的头目,在虎豹骑中只能充当一名普通士兵。
悲哀吗?不,一点也不悲哀,相反是无上的光荣。因为你加入的是一支天下无双的常胜铁军!
虎豹骑不只是精锐王牌,还是曹操的亲兵。史料记载虎豹骑的统领将军前后有曹纯、曹休、曹真三人——都是曹操非常重视和信任的曹氏将领。其中曹休“使领虎豹骑宿卫”,可见曹操将这支部队当作禁卫军,无比信任。
比较有趣的是,曹纯去世后,选拔新任虎豹骑统领的时候,曹操说道:“曹纯这样的人才,非常难得,一时之间选不出第二个。我看还是由我本人亲自担任虎豹骑统领吧。”(纯之比,何可复得!吾独不中督邪?)于是曹操亲自上马,兼任虎豹骑统领。可见曹操对虎豹骑是何等重视!
在冷兵器时代,骑兵取代战车以后,就成为新兴的机械化部队,如同今天的主战坦克。鉴于当时的战争,陆战占据绝对重要的地位,因此拥有一支精锐骑兵,是每一个意图乱世称雄者的梦想。后世的成吉思汗纵横欧亚大陆,正是依靠精锐骑兵。
组建骑兵的前提条件是拥有大批优良的战马,而战马在乱世中十分金贵。官渡之战前,战马正是曹操迫切想要却又得不到的东西。这也没办法,曹操起家的地盘是河南、山东一带,这个地方只能长庄稼,不产骏马。
借问骏马何处有?曹操惆怅望北方。
在河北经营多年的袁绍,与北方游牧民族首领的关系搞得很好,弄点马匹回来不算太难,他手中握有不少让曹操羡慕不已垂涎三尺的骑兵。
官渡之战后,曹操将袁绍投降的士兵全部坑杀,而袁绍的一万多匹战马高高兴兴照单全收。
曹操正是利用这些马匹,组建起威震三国的虎豹骑。虎豹骑其实是由虎骑和豹骑两支精锐骑兵组成的,不过习惯上并称而已。
虎豹骑的数量不会太多,在五六千到一万。兵贵精而不贵多,善于用兵的曹操深谙此道。何况组建和维持这样一支精锐部队的经费是非常高昂的,即使曹操想扩大数量,恐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(否则也没必要设置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专门盗墓以筹集军费了)。
从虎豹骑横空出世的那天起,这支军队就与“百战百胜”几个字画上了等号。建安九年,曹纯“督虎豹骑从围南皮”,破斩袁谭。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乌桓,曹纯率领虎豹骑阵斩乌桓单于蹋顿。后来,在渭水击破西凉马超军团的仍然是虎豹骑;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时,虎豹骑同样在阵前立下赫赫战功。这些战役,都是三国历史上著名的硬战。
总而言之,虎豹骑的战斗力极其剽悍,是名副其实的攻无不克,战无不胜。
曹操正是挥着这把利剑,方才纵横天下,统一北方,奠定曹魏霸业。
虎豹骑能够发挥出如此恐怖的战斗威力,与身上的一件小小的装备分不开。
这件小小的装备虽然不起眼,却在骑兵发展史甚至世界战争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。
这件装备就是——马镫。
关于马镫(双马镫)对骑兵的影响,及其发明的时间,是不是由中国人发明,这些问题说起来至少可以争论几天几夜。我只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。
我们知道,根据几何原理,三角形最具稳固性。骑马也是如此,骑马者只有借助马鞍和马镫,将臀部支撑于马鞍上,将双脚支撑于马镫上,构成三个支撑点,才能更好地保持平衡,才能达到人马合一的效果,在马匹急速奔驰的时候不会轻易掉下来,在战斗中也更能保持身体的灵活性与挥动兵器的力量。
在马鞍和马镫发明之前,骑着近似于光身子的马匹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。这是骑兵出现之前,中、西方为什么都用马来拉战车而不直接骑马作战的一大原因。
比起骑兵,战车有很大的局限性。最大的弱点是对地形要求很高,地形不平坦不行,有条小河小沟也不行。在战车时代,双方打仗一般要提前选择一个平原地形,然后才能开战。打着打着,不小心车轮子一损坏(一般是木质的),那就完蛋了,等着当俘虏吧——春秋时代很多个国君就是这样当了俘虏,你说冤不冤?另外,使用战车也十分不经济,组装一辆战车一般需要四匹马,还有不少木料,而车上只有三名甲士,一人负责远程攻击——射箭(称车左或甲首,是战车的指挥人员),一人负责近程保护——持长戈或长矛(称车右或参乘),还有一名非
恐怖的虎豹骑(1/3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