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善败者刘备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忠义留千古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    诸葛亮、张飞等人率军入蜀后,一路攻城下郡,招降纳叛,很快就顺利到达重镇江州(今重庆)。

    镇守江州的是巴郡太守严颜。严颜是巴郡临江(今重庆忠县)人,算是土生土长的益州将军。

    当初刘璋迎接刘备入益州时,严颜就十分痛心地叹息这是“独坐穷山,放虎自卫”(《三国志》注引《华阳国志》),后患无穷。可见,虽然老板刘璋为人不咋地,严颜还是我自将心向刘璋。

    这样一个忠心的人,当然是不会轻易投降的,毅然率军抵抗。但打仗不是有决心就能打赢的,通常情况下都取决于双方的实力对比。严颜虽然勇气可嘉,怎奈实力不济,最终吃了败仗,当了张飞的俘虏。

    一路上大多郡县都是主动开门投降,偏偏严颜敢陈兵抵抗,给了一个闭门羹,张飞很生气,后果很严重。他以胜利者的姿态,呵斥阶下囚严颜:“大军到来,你为什么不投降?”

    严颜回答:“你们做得不对,抢夺我们的地盘,我只有抵抗而死,不会投降(但有断头将军,无有降将军也)。”

    刘备进军益州,的确是抢劫。张飞不是一个伶牙俐齿信口雌黄能把歪理说得头头是道的人,他无言以对,恼羞成怒,气冲冲地喝令手下把严颜拉出去砍头,成全他做一个断头将军。

    一般人听说要砍头,要么面如土色说不出话来,要么骂骂咧咧喋喋不休(比如吕布),严颜却是面不改色心平气和,看见张飞气得面红耳赤青筋暴突,还劝说道:“砍头就砍头嘛,有什么大不了!”

    什么叫大义凛然,什么叫视死如归!惺惺相惜,这正是张飞敬重的人。他连忙收回斩首令,不再把严颜当作战俘,而是当作贵宾给予很高的礼遇。

    受《三国演义》的影响,很多人都认为张飞义释严颜之后,严颜感动之下就投降了刘备,还前后多次参加战斗,立下不少汗马功劳,与黄忠、廖化一起被称为“蜀汉三老将”。

    历史上的严颜其实没有投降,只是赋闲在家。一年之后,刘璋在成都投降刘备,严颜得到消息后,在自己曾经洒过血汗尽心守卫的土地上,自刎而死,做了真正的断头将军。

    古人的这种忠义精神,今天的人也许很难理解,但不应拿一句“愚忠”来贬斥他们。

    不论任何时候,不论任何国家,为了世间的正气,为了心中的信念,不惜献出宝贵生命的人,都应该得到我们的尊敬!

    严颜的精神,感动了许多古人。

    四百多年后,唐太宗李世民为了宣扬忠义,将严颜追谥为“壮烈将军”,将他的故乡改名为“忠州”,并追封他为忠州刺史。

    一千多年后,文天祥在狱中写下著名的《正气歌》,表露心迹,以古人自勉,其中写道:“时穷节乃见,一一垂丹青。……为严将军头,为嵇侍中血。为张睢阳齿,为颜常山舌……”

    颜常山,是指唐朝安史之乱时的常山太守颜杲卿(另一忠义之士、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堂弟),战败后骂敌不屈,先被割去舌头后被残忍地杀死。张睢阳,是指安史之乱时死守睢阳的名将张巡,督战时“大呼辄齿裂血面,嚼齿皆碎”(《新唐书·忠义传》),力尽被俘后同样骂敌不屈,被打掉牙齿惨遭杀害。嵇侍中,是指嵇康之子嵇绍,西晋“八王之乱”时,身为侍中的嵇绍拼死保护傻子皇帝——晋惠帝,被杀后血溅皇袍。

    位于四大忠臣之首的严将军,就是指断头将军严颜。

    留下《正气歌》一年后,文天祥英勇就义,不愧古人!

    攻克江州后,诸葛亮、张飞、赵云等人遵循刘备指示,分军出击,攻城略地,意图将成都孤立包围,最后迫使刘璋早日投降。

    张飞率军自江州北上进攻巴西郡,占领郡治阆中后留兵镇守,同时防御汉中张鲁。

    诸葛亮走中路,取道德阳(治今四川遂宁东南),以最短路程尽快赶到成都附近。

    赵云攻取重镇江阳(治今四川泸州),过犍为郡(治武阳,今四川彭山),从南面迂回包围成都。几路军队进展顺利,一路所向披靡。

    唯独刘备,在雒城城下寸步难行。

    攻克涪城后,刘备进攻绵竹。绵竹城中的守军不少,加上从涪城败退下来的军队,坚守城池不成问题。但守将李严、费观学习吴懿好榜样,二话不说直接率军投降,两人都被封为裨将军。

    此时刘备手中的军队至少有三四万人,下一个目标就是雒城。雒城是成都最后一道屏障,拿下雒城,成都就处在包围之中。

    守卫雒城的是刘璋的长子刘循,辅助他的将军是一路败退下来的刘璝和张任。刘循作为刘璋的合法接班人,自然无比关心自己家族的事业兴衰,决定坚守雒城。

    刘备率军逼近雒城,开始围城,在雁桥擒获名将张任。刘备久闻张任是员猛将,想劝说他投降,却被严词拒绝,只好下令处斩。

    围城之后,开始强攻。就在攻城时,刘备遭受了入蜀以来的最大损失——第一谋士庞统中流矢而死,年仅三十六岁。

    庞统阵亡,刘备十分

忠义留千古(1/2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《 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 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