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封地拥兵八十万,皇帝逼我交兵权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番外 人物篇03——二皇子陈楚庆西征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    陈楚庆以八百大唐铁骑,突袭阿拔斯王朝五万残兵的作战行动,是在当天深夜时分打响的。

    这八百铁骑,可谓是大唐军队精锐中的精锐。

    这八百骑兵本就是西王陈楚庆,以及常遇春、庞先楚和王翦这三位大唐开国国公府上的私兵,是专门从数百万大唐军队中挑选出来的精锐,至少都是十年以上的百战老兵。

    尤其是西王陈楚庆府上的三百亲兵,那更是他爹陈怀安特意从天生帝王命系统中出产的超级战兵,在经过十年战争历练后层层选拔而来,不仅是忠诚度百分百,武力值更是冠绝三军。

    说以一当百夸张了点,但以一当十、当二十、三十那还是完全没问题的。

    更何况,这八百骑兵的武器、装备、马匹俱是当世罕见的顶级。

    当初,曾有大唐王朝西征军中的辎重官,私底下对这支王爷、国公府上亲兵组成的八百铁骑进行过等价换算,得出的答案是武装和“豢养”这样一名骑兵所需的钱财,等同于骑兵士兵加上战马体重的同等质量的黄金。

    自西王陈楚庆于大唐昭武十六年从军征战以来,短短四年的时间,便统帅着这支八百人的骑兵先锋大大小小打了三十二仗,从无败绩的同时,还保持着0死亡的傲人战损比。

    由此可见,这支八百人大唐骑兵的战斗力之强悍,武器装备之上乘,战术配合之娴熟。

    毫不夸张的说,陈楚庆麾下这支八百人的骑兵,比起他皇爷爷陈破虏,父皇陈怀安耗尽心血打造的“龙城十八骑”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。

    正因如此,陈楚庆才敢以八百骑兵突袭阿拔斯王朝五万残余。

    书归正传。

    陈楚庆亲自指挥的这一场针对阿拔斯王朝溃逃国王美尼斯的夜袭,八百大唐铁骑几乎没有费多大的劲,就一路势如破竹的杀到了美尼斯的营帐外。

    一时间,夜幕下的高加索山山谷中,人喊马叫,火光冲天。

    衣衫不整的阿拔斯王朝国王美尼斯,是被仆从从床榻上拖起来架着冲出营帐逃命的,刚一出营帐,却正好迎面撞上陈楚庆纵马而来,挥动着一杆方天画戟在上千阿拔斯王朝士兵的围攻中左突右撞,厮杀破阵的一幕。

    美尼斯看着在万军阵中如入无人之境的陈楚庆,连最后一丝想要出逃的勇气也在这一瞬间彻底被瓦解。

    在还未继任阿拔斯王朝国王的王位之时,少年的美尼斯曾在国师吐尔逊的口中得知,在遥远的东方,有一个叫陈怀安的世子,有万夫不敌之勇,万军从中取敌将首级如探囊取物。

    也正是这个叫陈怀安的家伙,在推翻了前朝大新的统治之后,建立了大唐王朝,并且成为了阿拔斯王朝最大的敌人。

    大唐昭武元年,阿拔斯王朝第一勇士吐尔洪奉国王萨法赫的命令,率领八十万帝国大军东征大唐,最终兵败惨死,就是死在大唐开国皇帝陈怀安的方天画戟之下。

    彼时的美尼斯,不过是个十三四岁的懵懂少年,在听到国师吐尔逊对大唐皇帝陈怀安的讲述时,兹当是在听传奇演义而已。

    毕竟,他又没有亲眼见证过时年不过二十来岁的大唐皇帝陈怀安的勇武。

    但——

    今夜,他却是亲眼见识到了大唐王朝西王陈楚庆的勇武无双。

    据传,这陈楚庆所身披的黄金战甲,手持的方天画戟,皆是其父皇陈怀安当年起兵征战时的武器装备。

    这一刻,美尼斯的眼神中突然变得有些恍惚,有一幕本该是残存在他记忆中的画面,竟然与眼前现实中正在发生的一幕渐渐重叠。

    恍惚间,他仿佛看到了二十年前帝国东征时的阿拔斯王朝第一勇士吐尔洪,被大唐皇帝陈怀安用方天画戟斩于马下的瞬间。

    他那泛着蓝色的眼瞳中,一杆戟尖闪着寒光的方天画戟突刺而来,似乎就要从他记忆中的画面中刺入现实,将他刺死!

    “陛下,小心啊——”

    突然,美尼斯眼前重叠的两幅画面合二为一,他只觉得一股力量将其重重推开,令其重心不稳跌落倒地。

    轰!

    就在其倒地的瞬间,他清楚的看见有一杆方天画戟,毫不犹豫的刺入了仆从艾尔夫的胸膛。

    一道人马俱披金甲的金色身影,以战马冲刺的惯性,将仆从艾尔夫的身体带动着又向前冲刺了数米。

    若不是艾尔夫临死前的奋力一推,现在被方天画戟刺着向前推走之人,就是他美尼斯啊!

    定睛再看,那骑在马背上单臂端举方天画戟之人,正是大唐昭武帝陈怀安之子,年轻的大唐王朝西王陈楚庆。

    而眼前,原本阻挡陈楚庆的上千阿拔斯王朝的勇士,早已经被他斩杀殆尽。

    哈哈哈!

    突然,美尼斯像是发疯般放声大笑,仰天怒吼:“真主啊,我虽然没有亲眼见识过二十年前大唐皇帝陈怀安的勇武;”

    “但,今日却是见识到了二十岁的大唐西王陈楚庆的勇武;”

    “阿拔斯王朝败在这样的对手手上,我心

番外 人物篇03——二皇子陈楚庆西征(1/2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《 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 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