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臣本布衣,穿越就领俩媳妇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四百六十四章 新旧搭配种稻太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    一群连耕犁都没用过的官员,想在种地这件事上越过他去?

    他拔的草比这些人们吃的稻都要多!

    谁能有他了解民间的疾苦!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政事堂。

    李九鼎听着年已六旬的秦司监,慢吞吞地絮叨完各地的水利情况,揉了揉发紧的太阳穴。

    “秦爱卿,你的意思朕听明白了,各地的水利工程,简单修缮一下还能用。”

    “是。”

    “甚好!”

    李九鼎紧绷的精神放松了不少。

    看着说话做事缓慢而有条理的秦司监,脸上也多了分笑容。

    他急忙对着下方的太监吩咐:“给秦爱卿赐座。”

    这是除了水利之事,还有别的事要长谈。

    快度过两个不惑年纪的秦司监,虽不像老尚书一样,能力出众能够在六部担当重任,但也心怀天下农事耕作,猜到了陛下留下他的原因。

    早在朝事稳定之初,他担心战后随着朝廷与地方政令,还有休养生息的环境下人口激增,对粮食需求过高,发生饿殍千里的惨状。

    私下派族中子弟去往各地走访过水利之事,还以为会等两年才能用得上,不曾想,新农具的问世,极可能改变了延续数千年的粮食结构。

    不等秦司监坐稳,李九鼎笑声开口。

    “爱卿平日里总是称病不上朝,朕难免忽视,今日知晓爱卿心怀家国百姓,甚感欣慰。”

    “这是微臣应该做的。”

    秦司监老脸一热。

    他称病不上朝,是因为用不着他。

    心怀家国百姓更称不上,单纯是见识过陛下处置庸官时的雷霆手段,在这朝堂之上,哪天牵涉到自身,给自己以及家族留条后路罢了。

    “爱卿对水利之事了若指掌,不知对推广秧马、增加种植水稻一事有何见解?”

    “微臣认为,各地种植粮食的种类,自古以来就随着天时地势的变化从而发生变化,没有固定的路数,只要符合百姓们对粮食增产增收、抗灾抗病的期许,不用过于引导,他们自会选择更好的那一种粮食种植。”

    优胜劣汰。

    不论是种植什么粮食还是效忠什么朝廷,什么最合适老百姓,他们心中自有定论。

    李九鼎见秦司监打起了太极,太阳穴再次紧绷起来。

    道理挺通透,但换句话来说就是——听天由命。

    能够推翻前朝统治的他,从来不相信这四个字,他信的是人定胜天!

    否则如何能够坐到这个位置上来?!

    “爱卿擅长农事,可知有何增产增收、减少人力物力的工具,能够让水田增加?”

    “这……确实有一种名叫水车的农具可以增加灌溉的效率,工部那里没有留存着建造此物的图纸,崔氏或宋氏的藏书阁中也应当找得到,可此物在高低落差不大的平缓水田适应。”

    李九鼎挑眉。

    前面的话让他心情舒畅,后面的“可”,没听懂。

    “爱卿仔细说说。”

    “水车通过翻斗由河道向沟渠里汲水,上水下移能增加汲水量,在灌溉时期减少浇地的时间,可那些占据河道的水田都是良田有主的,开荒的田地地势较高,并不适用,只能使用人力抬水灌溉,稻谷需水量大,让微臣选,选会选择在荒田里种植其他抗旱的农作物。”

    秧马只能在水田里滑行。

    水车却提供不了足够它驰骋的田地。

    明白了事实如此,无法更改,李九鼎深吸一口气,对着秦司监挥了挥袖。

    “辛苦爱卿了,回府休息吧,今晚所议之事,还要爱卿守口如瓶才行。”

    不论水车有没有用,先造出来试试再说。

    李九鼎从不是一个听从别人下判断,便作出决定的人。

    “微臣明白,微臣告退。”

    秦司监无事一身轻,迈着不紧不慢的步伐离开。

    几乎是他前脚刚离开。

    咚!

    李九鼎一拳擂在桌子上。

    茶杯震动,溅出几点水渍落在了旁边的奏折上。

    他看了一眼奏折上的内容,更是一阵气结。

    奏折上写的是:中原某州方圆三百里出现百年难遇的大旱,颗粒无收,请求朝廷调拨赈灾粮。

    “攒了三年的粮仓,抵不过几个州县的天灾耗费,钱钱钱,粮粮粮,无论是天家还是寻常百姓家,都要为它们而发愁。”

    可能是今日顶着烈日耕作的原因,李九鼎此时感觉额头青筋突突直跳,跳得又疼又燥。

    正欲唤太医,殿外侍卫禀报。

    “陛下,大公主殿下来了。”

    “宣。”

    老大无事不登三宝殿。

    入夜还来宫中,定有要事。

    “让御膳房摆饭吧,加几道糖醋味的菜肴,添一壶重碧酒来。”

    何以解忧,唯有美酒。

  

第四百六十四章 新旧搭配种稻太累(1/2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《 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 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